网络视频制作大众化的发展表现
网络视频脱胎于传统视频,以网络为平台进行传播。由于网络的互动性,人们输出自己产品的门槛大大降低,网络视频制作的大众化从其诞生开始便初见端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视频形式便是网络电影。如今比较公认的网络电影起源于一个名叫大卫·阿贝尔的青年的作品。作为一名电脑爱好者和影迷,他让自己的家人作为演员,自己作为导演,完成了一部充满了悲欢离合的影视作品,并将拍摄的电影上传到网络,众多网民观看了他的电影作品,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第一批网络电影的观众。电影的制作者从专业人员变为单纯的技术爱好者,这无疑是网络视频大众化的体现。到如今,网络视频的拍摄更不仅限于那些拥有专业摄像机的团队。尽管有很多传统的传媒团队利用专业的影视制作团体在网络视频领域输出着诸如网剧、网络综艺等产品,但更多的是普通网民随手拿起轻巧的家庭DV摄像机甚至是智能手机,在各种场景制作不同主题的视频。网络视频初期,其制作模式较为简陋,大多以拼接各种视频片段为主,加以作者的小幅改动和字幕说明,在内容上主要以恶搞为主。伴随技术的积累发展,电脑容量不断增大,网络宽带速度不断提高,视频制作软件功能不断提升,网络上的视频资源也日益丰富,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同时,更多简易有趣的视频形式被广大网民创造出来。这里以两种在年轻人中十分热门的视频形式举例。
Vlog,中文翻译为“视频博客”,由“video”和“blog”两个单词变形而来。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用影像记录生活、表达看法的视频形式。它往往由个人拍摄、制作;内容以生活琐事、趣事为主;时间较短、节奏紧凑;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一些优秀的vlog甚至会去注意镜头的运动与蒙太奇等。体积小、非商用的特点使得优秀的vlog能够快速地在网络上传播。这种视频制作成本低,没有很复杂的特效,往往利用如Adobe Premiere等非编软件即可制作而成。如今甚至有一些手机软件即可满足vlog简易的剪辑要求,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Movie等。Vlog的火热表现了当代年轻人善于表达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网络视频大众化的趋势。
鬼畜,来源于日语,原意是佛教用语“饿鬼道”和“畜生道”并称简略之后所形成的词语,其意思多与“施虐”、“残酷无情”有关。后经青年网民的再创作,成为了一种被戏称是对观众施虐的恶搞视频的形式。它往往从一些正常的视频中截取片段,并将素材合上某个音乐的节拍,经过处理后形成一个以不断反复、节奏性强为特色的作品。这类作品表面上往往看似“毫无意义”或令人“难以忍受”。但在很多时候它表现出年轻人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看法与调侃。这类视频发展至今已经吸引了许多创作者,虽然不需要前期的拍摄,但其制作门槛要比vlog高。创作者需要用Adobe Premiere或Vegas等软件扣取并拼接素材,并对其进行音频上的处理,有些优秀的鬼畜会用到专业的音频软件。在对于画面的处理上,更复杂的作品也会用Adobe After Effects等软件进行进一步的特效制作以此达到喜剧效果。其中有些画面已不再是从原素材中截取,而是创作者的手工绘制,这使得这样的画面开始具有动画的色彩。虽然鬼畜的制作难度大于vlog,但相较于专业的影视作品,这种短小的视频还是促使许多人成为了网络视频的制作者。
除了这两种形式,网络视频大众化还表现在各种直播与一些原创视频的兴起。不得不说如今网络视频制作的主体与曾经的传媒行业已经大相径庭。专业团队在网络视频领域的地位不再是垄断性的,虽然其依旧掌控着精良的网络视频资源,但作为视频制作者的个人已经在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中拥有一定的地位。那么是什么促使此类转变的发生呢?
网络视频制作大众化的原因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的影像技术的进步是网络视频制作大众化的重要原因。如今打开各种视频网站,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用手机摄像头创作的作品。在2000年前,夏普便发布了其J-SH04型号手机,这成为了第一部可照相的手机,但不过其当时搭载的CCD摄像头像素仅为11万。再加上当时手机较小的存储容量,这样的条件明显无法满足创作的需求,“摄像”还是一个无法随时随地进行而是需要做前期准备的行为。时过境迁,手机摄像头的像素已可以达到几千万。与此同时,背照式传感器、堆栈式传感器的相继出现也使手机摄像头的成像质量大大增强。如今,高端手机的摄像头还普遍采用光学防抖技术,这进一步使得一个优质的网络视频可以在任何地点被创作出来。除了手机,一些主打便携、运动的相机也使视频作品的前期拍摄变得轻松,如GoPro系列等。
上一篇:一种见效最快的宣传方式,您的企业有了吗?
下一篇:探索网络直播差异化转型之路